零、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内涵: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解读: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创立时间:19 世纪 40 年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指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指 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前提:①细胞学说②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③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演变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统一
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政治立场)、实践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其他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壹、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包括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险,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意识: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等)。
-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与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必然灭亡的东西。
-发展是一个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存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没有离开的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
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不仅要看主要矛盾,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
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
-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
-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是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五对范畴
(一)内容与形式
(二)本质与现象
(三)原因与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五)现实与可能
贰、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性活动 。
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它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现实的物质活动。
2.自觉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淮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
(二)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社会客体是指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五)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六)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属性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绝对性
-相对性:
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三)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
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所以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叁、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存在包括自然、人口、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感性认识为主,包括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和社会意识形式(理性认识为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为意识形态)
(二)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和成为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革命是这五种社会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矛盾和这一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当它适合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单位,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
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以一个例题讲解为例,运用公式进行解决。
某资本家投资 100 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 15 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4:1, 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B.75%C.100%D.125%
[答案]B
【符号解析】 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 m;商品资本 W;W=c+v+m。资本=c+v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 m ’=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
上是一样的,都是 15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 c:v=4:1,全部预付资本 c+v 为 100 万元,所以可变
资本 v 为 20 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 m ’=15/20=75%,D 为正确答案。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总结:商品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即: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卖的出去),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买的回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l)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陆、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9世纪初期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存目
柒、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阶级将会消亡
2、国家也将消亡
3、战争不复存在
4、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必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