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式提出
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内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中国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1. 萌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 成熟时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三大法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科学概念)《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总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三湾改编: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求: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要求: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有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存目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三座大山: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心民主主义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文化纲领:略

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土地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必然性: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略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过渡性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1952年国内经济基本恢复;要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需要工业化
内容:一化(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现实依据

已有相当强的国营经济;广大农民走互助道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助于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对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互助合作;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1.供销小组,2.供销合作社 3.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1.和平赎买 2.低级-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3.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各种形式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经验:1.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3.和平方法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1956年底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重要理论成果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特社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确定了党内党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两类矛盾:
敌我矛盾:专政
人民内部矛盾:民主方法解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采取正确的经济方针 2.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3.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其他

四个现代化

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1.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理论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精髓: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到1990年,到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

改革开放理论:三个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987,党的十三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党的建设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其他略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